信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信息详情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期报告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1日]
乐践于行 美画于心
倡导课程游戏化精神 促进“乐美”文化与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有机整合
中期成果报告
昆山市石浦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查燕
倡导课程游戏化精神 促进“乐美”文化与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有机整合》课题于201612月进行申报,经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审,在2017326日获准为苏州市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16122332,在园内经过了一年半的实施、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一、研究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江苏省特推行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
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切入点之一。游戏不仅是幼儿内心的基本需求,还是幼儿心灵的种子,更是幼儿幸福生活的保障。游戏是自主、自发和自由的活动,游戏中的幼儿是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的。而这正巧契合了我园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校园文化理念我园创立于1950年,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顾炎武爱国思想、卫泾状元文化),我园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开发,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乐美”是我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旨在“给孩子幸福的童年,让美丽人生有坚实的起步;给教师发展的空间,使职业生涯有成功的体验”。
倡导课程游戏化精神,实施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的研究契合了我园理念“给孩子幸福的童年,让美丽人生有坚实的起步”。正如《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中所言,游戏是令人快乐的。摆脱社会期望造成的精神压力,卸下日复一日的约束和自制,都会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游戏,从某种程度上说,与现实世界时脱节的,游戏者无需计较和担心社会评价。正是游戏的这种性质激发了创造力,让人们敢于创新,彼此之间也更亲密。当然,游戏远不止是有趣健康和平衡的生活需要游戏。正如精神病学家莉诺·泰尔所说,游戏“带给我们快乐,令我们感到有所成就,有归属感”,并且“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我们就能摆脱烦恼、忧虑、悲伤和秘密带来的困扰”。可见,游戏中的幼儿必然是快乐而幸福的。倡导课程游戏化精神,实施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的研究契合了我园“给教师发展的空间,使职业生涯有成功的体验”的理念。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要形成鼓励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它要求教师要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以《指南》为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和经验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挑战自我。因此,我们需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现场指导、项目引领,为教师营造勇于改变、乐于改变、善于改变的氛围,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引导幼儿参与幼儿园“乐美”游戏文化环境支持下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他们才能不断获得这一文化滋养下的切身体验,从而实现幼儿良好发展。
二、概念界定
课程游戏化精神  是以游戏精神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是从精神的层面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生存的方式,能摆脱外部的压抑和强制,持守生命本真的生机和活力,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本课题主要指以游戏的精神去引导幼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使得游戏与户外区域有机地结合,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
乐美  “乐”即为“快乐”,幼儿享受童年的快乐,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美”,即为“美好”,身边的一切皆美好,积极悦纳,享受美好人生。
“乐美”文化  东西方的辞书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乐美”文化旨在倡导文化立园的办园理念,主要是从两方面为抓手,使幼儿会生活、会学习、会游戏,成为“健康、善学、自主”之人;让教师有志气、有底气、有灵气,成为“阳光、专业、智慧”之师。
户外区域游戏  是指不同与室内区域的游戏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联系,建构较大规模的游戏形式,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在比较、操作和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题中的户外区域游戏主要分六个区,即巴乐园(小树林)、建构区百变园、运动区运动无极限、艺术区艺术创想园、种植区百草园、泥沙水。
倡导课程游戏化精神 促进“乐美”文化与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有机整合  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引导幼儿参与幼儿园“乐美”游戏文化环境支持下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他们才能不断获得这一文化滋养下的切身体验,从而实现幼儿良好发展。   
三、研究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揭示幼儿园“乐美”文化的特质,形成一些支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新的理论观念,丰富和发展石浦中心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理论。
2.架构体现课程游戏化精神和“乐美”文化理念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的课程体系,以年级组为单元课题组,探索适合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年龄段总目标、领域目标、户外区域游戏主题网络、户外区域游戏课程模式等教育内容。。
3.探索开展课程游戏化精神指导下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施途径,以“乐美”文化为基石,丰富幼儿的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的游戏体验;探索教师在开展户外区域游戏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和指导策略。
4.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提升幼儿户外区域游戏的质量,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幼儿美好生活的过程,同时也使全体教师将课程游戏化、“乐美文化”沉淀为日常教育活动中自觉的行为准则,提高幼儿教师户外区域游戏的组织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体现“乐美”文化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户外区域游戏的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研究要点:开发能保证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开展的适宜环境、材料、人文和信息资源等,不断累积素材,建立并完善资源库,从而为建设具有“乐美”文化特色的课程游戏化活动提供素材,以有效的促进幼儿自主、健康和和谐的发展。
子课题二: 倡导课程游戏化精神,整合乐美文化,促进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课程园本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尊崇本土文化、遵循幼儿最近发展区,结合幼儿园原有的特色课程,选择更具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内容等,并在此基础上架构合乎“乐美”文化理念的内容架构,从而让幼儿浸润其中,充分地在活动中获得对“乐美”文化的感受与自主体验。
子课题三:体现“乐美”文化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户外区域游戏实施策略研究
研究要点:以“乐美”文化理念为指引,探索调动幼儿会生活、会学习、会游戏的多种方式和有效途径。同时探究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活动中的有效支持和引导的指导策略,从而加速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步伐和进程,使其更有志气、有底气、有灵气。
子课题四:体现“乐美”文化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户外区域游戏的评价方式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定期培训,阶段成长
课题开展的初期,我们组织全园教师进行了“十三五”课题研究的培训,明确了我园“十三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界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深入解读了四个子课题内容,知道了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内容,会后针对教师教师提出的疑惑一一给出了解答,让每位教师都透彻明了。
课题实施初期,孩子和教师对户外区域环境比较陌生,因此更多的是与户外区域环境进行原始互动,尝试在各区域中开发资源,随即而来出现了两种情形,一种是孩子散玩,教师旁观;另一种是教师加入幼儿游戏,或通过观察、录视频发现幼儿的游戏行为并挖去有价值的游戏活动与全班孩子进行分享。针对这一现象,园内组织了一次关于《大家一起动起来》的教科培训活动,旨在让教师能更科学的去发现和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课题实施一阶段后,对于环境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于是自然游戏微课程的开发也逐步在孕育中。为了减少教师对自然游戏微课程存在的误区,教科室结合采购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虞永平教授参与主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系列,挑选了《小小园丁——幼儿园种植活动》为模板,选取其中《丝瓜成长日记(大班)》,《我种植、我发现、我快乐)——花生种植(中班)》,《快乐的玉米种植活动(小班)》,组织教师共学了班级微课程建设的架构,将其作为自我在实施班级微课程中的参考。学期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自然游戏微课程》的收集和汇编工作,每位教师都参与了课程建设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之后,针对班级微课程方案选择了两位具有代表性教师的班级微课程——《蚯蚓“四重奏”(中班)》和《蜗牛(中班)》进行分享交流,并对比《幼儿园饲养活动——小小饲养员》一书中《蜗牛成长录(中班)》和《蚯蚓的饲养(中班)》进行对比学习,发现自我的亮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断地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学习和反思能力。
为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还组织了班级微课程的评选活动,让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相互了解课程实施进度、方式与成果。之后还邀请被推选出来的教师进行了主题性微课程的介绍,包括巴乐园里的《有趣的苔藓(大班)》,《草丛中跳动的精灵——蚂蚱(中班)》,《知了 知了 知~了~(小班)》,百草园里的《蚕豆种植妙事多(大班)》,《遇见“你” 真高兴(中班)》,《你好,鸭子(小班)》。之后教科室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度,组织教师参与了不同主题内容的培训活动,包括《自然游戏微课程(骑乐园)》,《户外区域游戏分享观摩》等。
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步入正轨,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
)创设环境,增强互动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深入,各大幼儿园都争先开始实施户外区域游戏活动。最开始,我园将户外区域设定为六大区域板块,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即巴乐园(小树林),这片小树林南北36米,东西65米,面积2340平方米,里面种有香樟村275棵,最大的一棵树围80厘米。南、西、北三面种有50棵桂花树,同时南、西、北三面还有一条宽2米至3米、深50厘米左右的沿着围墙一周的排水沟。树木、沟渠、泥土,再加上新鲜的空气、斑驳的阳光、鸟虫的歌唱,这就是现成的最好的自然游戏基地。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幼儿与巴乐园的互动,我们不仅保留了原生态的所有自然材料,还根据不同年段幼儿的需求设置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工具。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独木桥,幼儿只有通过这两座小桥才能进入巴乐园的游戏世界。紧接着是高矮不一、粗细不同的梅花桩(切割下来的自然树桩)小路。再有是在两棵树中架起的一根笔直的竹竿。右边有两个秋千,往前还会看到一座三面镂空的草屋,正前方有一辆“报废”的面包车,左边是两条上下宽度不同、粗细不同的绳索“吊桥”,还有几个“摇摇欲坠”的吊梯。而四周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长度、高度不同的固定与非固定的竹梯。吊桥附近还有一座两面通风的原生态草屋。最东面还设有孩子们最爱的滑索。
当巴乐园还未被开发的时候,孩子们活动的范围比较小,往往局限于门口的一块空间区域,教师很难通过语言或行动来带动幼儿的游戏兴趣,可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增加,自然而然地带动和扩大了幼儿游戏的空间范围。孩子们乐于挑战增设的工具,更乐于与自然材料的互动,他们不仅会捡起树枝进行“格斗”,还会利用地上散落的树叶玩着娃娃家的游戏。
建构区(百变园)设置在北操场上,因其场地较大,给予孩子们创作的空间也就大了。为其我们配备了成套的碳化积木、塑料积木等,并将设有标识的收纳筐放在长廊里。孩子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材料和场地进行建构。后期在不断的游戏中,各班教师还会根据各班孩子的发展水平进行材料的增设,例如自制的小路,矿泉水瓶改造的大树,以及各类小汽车等。孩子们的建构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愿意和同伴合作并建构出规模较大、较复杂的建构模型。
运动区(运动无极限)设置于南操场,最开始我们通过学习模仿在该区域投放了轮胎、竹梯、脚蹬桶和组合梯等材料,可是发现孩子的活动比较受限,运动量较少,更别提孩子的创造性行为了。于是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将运动区的范围扩大、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并增设了不同种类的运动器械,有既定的,也有开放性的。在南草坪2区,我们增设了一套拓展游戏设备,利用专业且现成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挑战意识和锻炼意识,从而获得成就感。在南操场东区,我们保留了竹梯+脚蹬桶+组合梯的活动形式给需要发展单项能力的幼儿。南操场西区,设置了球类游戏,有足球、排球、篮球、皮球和羽毛球等,孩子自主选择场地和球类进行组合运动,在自由、自主的游戏氛围中感受愉悦的情绪状态。草坪游戏区设置了大型玩具和草坪游戏,传统游戏和创造游戏的结合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开放的空间,孩子们也自发的生成了各种开放性游戏活动。西操场区是骑行游戏,提供了两轮车、三轮车、运货车、出租车、救护车和黄包车,孩子们以不同车的种类开创了多种的游戏情境,丰富了自己的游戏经验。
艺术区(艺术创想园)位于于长廊2区,为孩子们提供了写生板、白纸、勾线笔、水彩、水粉、毛笔和排笔等美术工具和瓶瓶罐罐等废旧材料,在过道的两边装有透明有机玻璃供幼儿任其在上自由创作。长廊2区的南边是一个小小的树林,内有一株茂盛的栀子花树,还有几株较大、较高的树木,里面设有按压式水井和自来水龙头用于清洗的设备。西边是由一株株矮灌木丛围成的小树林3区,里面种有各类型的植物,包括桂花树、石榴树、梨树、柿子树等。这样丰富的自然环境和设备为孩子的写生和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也能从直观的感受中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从而进行创造美的艺术活动。
种植区(百草园)位于巴乐园的东边部分,它包含了园所请专人打理的草莓大棚,和各班自主领取的耕地版块。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和跟进,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孩子们的印记和果实成熟的痕迹。春天的莴笋、夏天的番茄、秋天的红薯、冬天的大白菜,孩子们在百草园里捉虫、喂鸭、赶鹅。草莓成熟的季节更是孩子们垂涎欲滴的时候,个个猫着腰,小心翼翼地钻进棚中,采摘那颗最大的果儿。回到班级,分工合作,草莓蛋糕、草莓酸奶、草莓酱很快就从“流水线”上下线。于是,热闹的草莓节开始啦!卖力的吆喝、仔细的计算,又成为幼儿园里最亮丽的风景!原来百草园也可以这么童趣。
泥沙水(泥沙水世界)分布在南操场和巴乐园的中间,沙池和泥水区被拓展游戏分隔两地。这两处的开放受季节限制,夏天是孩子们在泥水区疯狂的季节,光着脚丫踩进铺满鹅卵石的沟渠中,捕捕小鱼、放放小船、打打水仗,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喜欢泥巴的孩子还可以在沟渠中间的泥巴地上玩玩泥巴。冬季泥水区关闭的时候正是沙池开放的日子,孩子们徒手堆着沙堡,或是用铲子挖着战壕,亦或是在建构水泥沙的建筑……这样有季节性的开放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游戏,还避免了在游戏过程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比如夏天温度过高时在滚烫的沙池中作业,容易导致孩子中暑,亦或是在天气转凉的时候因为玩水导致孩子生病等。而这样的等待也让孩子们在满怀憧憬的愿景中期待着下次游戏的到来,这种等待是满怀着热情和希冀的。
)开发资源,生成课程
虞永平教授认为要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
我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植被种类繁多,这给孩子和老师们开发课程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大门进园东西两边的小树林都被一簇簇栀子花簇围绕着,每到6月份就能闻见阵阵花香,偶有孩子拉着老师亦或是同伴上前询问和围观,显性的环境给孩子们带来了求知的欲望,于是我园大班的一位老师就借此契机生成了《栀子花开 沁香满园》的班级微课程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活动,“探秘”、“寻苞”、“写生”、“品味”和“送别”。“探秘”的时候孩子们各显神通,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自主探索和了解栀子花的秘密,这其中很多家长也都加入了这个探秘的行列,当孩子们搜集差不多的时候,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分享交流,并系统的进行了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因为栀子花花苞比较有特点——早期呈碧绿色,很难从同色且茂密的树叶中看出它的踪影,因此“寻苞”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专注、仔细、耐心、分辩、收获、记录组成了要完满完成这项活动所必的特质,你会发现孩子们看到了你没有看到的部分,发现了你没有发现的细节。“写生”的环节不会再出现“老师,我不会画”的声音了,孩子们像蜂拥的小鸟般兴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还是作画。远远的看到成对的亦或是单独的孩子席地而坐,趴在地上进行了创作,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艺术呈现体现了独一无二。随着课程的深入发现,原来如此清香的栀子花居然也比较适宜泡茶,于是“品茶”成为了绅士和淑女们最爱的活动,中国自古就有品茶文化,正好前段时间的《茶文化》活动也给孩子们奠定了基础,制茶过程早已铭记于心。于是区域活动中的泡茶成为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伴着轻柔的古典音乐,品味着自己制作的栀子花茶,感受文人雅士的情趣,别有一番滋味。栀子花绽放的季节也是孩子们毕业的季节,这淡淡的花香仿佛在诉说着不舍与思念,一首《栀子花开》送给所有幼儿园的伙伴们,再见了,我的幼儿园。
这样的课程在每位老师的努力和孩子们无意的发现中不断地生产者,每个经历过课程洗礼的孩子变得更乐意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了,这无疑契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等。孩子们也不再满足于端坐在教室中听授知识,更愿意走出去寻找新鲜的事物,探索新奇的问题,解决更大的挑战。
(四)趣味游戏,汇编成集
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切入点之一。游戏不仅是幼儿内心的基本需求,还是幼儿心灵的种子,更是幼儿幸福生活的保障。游戏是自主、自发和自由的活动,游戏中的幼儿是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的。
随着户外区域游戏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各区域板块内的物质环境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材料的丰富让孩子们的选择也变得多了起来,每到一个游戏区,当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孩子们就四散开选择材料工具开始了游戏,但久而久之这其中存在着的潜藏“危害”也显现了出来。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趋于重复且没有目的,教师的观察变成了旁观,指导变得低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织户外区域小组成员进行了商议,建议在游戏开始前让孩子们制定计划,并进行分享交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再根据孩子的计划进行观察和指导。这样实施后的效果是,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变得更加丰富了,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也显著提高。当走进骑行区采访幼儿游戏情况时,替代“我在骑车”的是“我今天自驾游准备去参观幼儿园”,“我在洗车”等有情景故事的对话。游戏中的孩子成为了游戏的主人,学会了在不同游戏环境中创设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情景,以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
游戏活动中,教师抓住了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并尝试进行提炼、加工,最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游戏活动,形成班级户外区域游戏集锦。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游戏计划、游戏过程、游戏观察和游戏故事等。孩子们随手翻阅,拉着同伴兴奋的讲述自己在游戏中发生的种种,回味着游戏带来的愉悦,这无疑是孩子们很乐于做的一件事情。
)大力宣传,家园共持
家园共育一直是幼儿园离不开的话题,为了能让家长支持我园的课题研究,我园在小班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便组织家长初步了解了我园课题实施的内容,提倡野蛮生长,组织家长观看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整个过程,并请家长提出了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担心和能提供的帮助等。统计发现,初期大部分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怕这样的环境孩子们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担心经常摔伤,还有孩子们的衣服容易脏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更科学的解答,帮助家长转变自己的观念,并希望他们能通过孩子的成长和对户外区域活动的评价来评估户外区域活动带给幼儿的利弊。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朋友们逐渐解开了自己的顾虑,不再为孩子的小擦小碰而“斤斤计较”,也不再为孩子满是泥土的衣着而愁眉不展,更不会因为孩子没有学会自我保护而提心吊胆……孩子快乐了,家长成熟了。
而现在我们的户外活动区域随处能看到家长朋友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户外区域收纳棚,巴乐园里的面包车,草坪处的红色轿车,轮胎区里的轮胎,沙池旁的超大遮阳伞,区域里的pvc管……我们看到了家长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这无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就连毕业班的家长都眷恋着我们的巴乐园。
五、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环境资源得完善,幼儿活动遍全园
课题实施时至今日,我园户外区域游戏活动的环境和资源开发已趋于完善,各区域均有其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固有材料配备齐全且有专人负责统计和更换材料,机动材料为班级教师根据各班情况进行灵活调控。每个活动区域的材料均有固定的收纳设备与场所,均以幼儿的身高和易于取放为条件进行的设计,契合幼儿的需求。
遍布全园的户外区域场所拓宽了幼儿游戏的范围,潜在的增强了幼儿与园所的互动,园所“乐美”文化也时时的影响着幼儿,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园所的主人,游戏的主人。孩子们不再跟着老师的步伐去参与游戏活动,而是喜欢成群结伴的去自主探索。低头快步的走进班级换成了漫步校园,观察着周围的变化,偶尔发现搬家的蚂蚁还会拉着伙伴驻足观察。蚯蚓、蜗牛、知了……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孩子们变得更爱幼儿园了,幼儿园于他们不再是一个专门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像是一个神秘、充满智慧、利于探索的游戏乐园。
(二)科研意识得提升,课程活动具雏形
懵懂的教师逐步向专业型教师转变,除了平时惯常的教科培训、外出学习,教师也更趋向于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把自己的疑惑与同伴分享,让大家的思维进行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行动变得更有实效。
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我园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汇编了《游戏之乐——自然游戏微课程》,其中包含了各班教师自主生发的一些班级微课程活动,有《栀子花开 沁香满园——栀子花系列活动》,《棕榈树下……》,《一叶子——记一片叶子引发的思考》,《树桩上的时间》,《蚯蚓“四重奏”》,《蜗牛》,《奇妙的发现——木耳》,《石榴花,石榴》,《花坛?菜圃》,《放大的世界真美好》,《林间“求生”》,《上善若水,纯唯美!》,《洞》,《我喜欢的蔬菜——黄瓜》,《沙子的前世今生》,《夏枫》,《环保小卫士,保卫种植区》。由于教师刚接触微课程建设,因此所设计课程切入点较小,待发展空间较大。
深入学习后老师们的课程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设计的课程游戏更趋于系统和完整,例如《紫荆花》,《竹子》,《大蒜》,《草莓》等。这些课程活动有孩子自主发现,教师深入解读共同开发的,也有教师发掘的具有价值的,且能激起幼儿兴趣的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单向的,而是师幼共同参与的结果。从课程内容和形式上更趋于生活化和游戏化。
(三)户外游戏得开发,整编工作渐完善
现阶段致力于户外区域游戏的整编,由于孩子的游戏经验不断地提升,单纯的与区域环境互动已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因此具有价值的一些可行性游戏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创造性。但盲目的开发不一定适宜幼儿的游戏经验和兴趣,因此鼓励幼儿尝试制定游戏计划,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需求,并在游戏活动中有目的的进行游戏观察,了解游戏的可行性和游戏价值,并提升游戏内容,帮助幼儿完善游戏活动,丰富游戏形式。
不同于微课程建设,这样的汇编目前可参考的文献较少,教科室和教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改进、实践,再反思、再改进、再实践,最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户外区域游戏集。
六、反思及今后设想
微课程建设已趋于成熟,但户外游戏的开发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但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已失去对该项目的兴趣,或存在理解有偏差的状况。教科室之后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助教师明确方向,使游戏开发的思路更加清晰。
课题实施至中期,对于户外区域游戏实施的策略虽在平时的活动中都会有所体现,但并没有形成较全面和完整的策略总结,这是在之后的课题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地方。
其次户外区域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目前主要有学习故事和133观察记录,个性化的东西较少,且没有量化的一个前后对比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显现不出孩子的前后发展变化。
 
2018年6月